新闻详情

《零元碳中和》新书连载:气候变化与碳中和全球行动

发布时间:2025-11-03

关键词:全球极端气候、国际气候治理体系、气候行动

1.全球极端气候变化

据英国《卫报》10月28日报道,由伦敦大学学院(UCL)与世界卫生组织牵头,70多个学术机构、128位专家编撰的2025年版《柳叶刀健康与气候变化倒计时》报告近日发布。报告显示,全球气温上升导致每分钟约1人死于高温相关疾病,2012-2021年平均每年54.6万人因高温丧生,自上世纪90年代起,排除人口增长因素后,高温相关死亡率仍飙升23%。


所以,我们真的要迎来致命高温了吗?


英国埃克塞特大学最近发布《2025年全球临界点报告》,其中指出,人类已经进入“临界点现实”。当前,全球气温已攀升1.4摄氏度,即将超过1.5°℃,数个气候临界点将对数十亿人构成灾难性风险,而此前,全球单日平均气温升温已有突破2℃的先例。


2023年11月17日,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的1850年至1900年间平均水平高2.07℃,系有记录以来全球单日平均气温升温水平首次突破2℃。《巴黎协定》将 “全球平均气温升幅控制在 2℃以内” 定为气候安全红线,突破 2℃,极端气候会从 “线性累积” 转向 “非线性爆发”,百年灾害可能缩至十年一遇。夏威夷山火吞万公顷植被、北非洪水毁千年水利、地中海风暴掀 10 米巨浪,这些灾害背后,正是气温超限对人类社会的直接冲击。据报道,如果气温升高3℃,科学家估计,全球每年将有490万人死于极端高温。世界上99%的珊瑚礁也会溶解,温水珊瑚直接灭绝。


2025年3月19日,世界气象组织(WMO)发布了《全球年度至十年气候更新(2025-2029)》报告,预测未来五年全球气温预计将继续处于或接近创纪录水平。人们必须意识到,平均气温每上升0.1℃都会增加社会系统性风险,增加大量的社会成本。


按照现在的升温速度,未来几年不排除华东地区出现45℃高温天气,吐鲁番出现超过 50℃的极端高温,而报告宣称的致命高温将最有可能出现在隔壁印度。2024年5月29日,印度首都新德里附近的气象站就出现了52.9℃的超级高温。更为致命的是,印度以及东南亚地区的高温属于最危险的湿热型,当湿球温度超过35℃时人类将无法排汗,并失去调节自身体温额能力,只能存活几个小时。


“我们的星球正不断发出求救信号。”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在会上说。丁仲礼院士同样也戳破了我们常有的错觉:“地球已经存在亿万年,它不需要我们的保护,我们要保护的是人类自己唯一的、赖以生存的家园。”更有气象学者发出尖锐的预警:“在愈演愈烈的极端气候面前,80、90后这一代人很可能无法安然度过晚年。”


所以要阻止全球变暖,避免气候变坏的最坏影响,我们人类需要停止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碳。


2.国际气候治理体系演进

面对气候危机,全球协作已走过数十年历程。1979 年第一次世界气候大会,首次将气候变化纳入国际视野;1988 年政府间气候变化小组(IPCC)成立,为科学应对奠定基础。此后,三部核心公约的出台,构建起国际气候治理的框架:


  •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2 年):作为首部有法律约束力的气候公约,确立 “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原则,明确发达国家需率先减排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支持。我国 1993 年正式加入,截至 2025 年 4 月缔约方达 198 个,但其未设定具体减排义务,需后续谈判完善。

  • 《京都议定书》(1997 年):首次为发达国家设定强制减排目标 ——2008-2012 年第一承诺期,温室气体排放量较 1990 年降 5%,并引入排放交易机制、清洁发展机制和联合履约机制。但因未覆盖中国、印度等发展中排放大国,且美国拒绝批准,2012 年后协议实质失效。

  • 《巴黎协定》(2015 年):2016 年生效、拥有 194 个缔约方的《巴黎协定》,标志着全球治理进入新阶段。它提出 “把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2摄氏度之内”的核心目标,要求全球排放量 2025 年前达峰、2030 年前减 43%;创新采用“自主贡献 + 定期盘点” 模式,各国依自身情况提交 NDC(国家自主贡献),每五年盘点且目标只能强化。

不过,协作之路仍存分歧。2024 年阿塞拜疆 COP29 大会上,各方虽认可 2023 年首次全球盘点成果,但在落实上争议显著,目前全球行动仍未踏上《巴黎协定》目标轨道,发达国家兑现承诺、补齐缺口,成为关键。


3.破局之路:从健康导向到系统变革

破解困局的关键,在于将健康保护确立为气候行动的核心驱动力。伦敦大学学院玛丽娜・罗马内洛博士提出的 "终止化石燃料补贴、加大清洁能源投入" 已成为全球共识,但更需系统性变革支撑。


技术创新是首要突破口:中国正推动 "双碳" 战略从 1.0 版的 "能耗双控" 向 2.0 版的 "碳排放双控" 转型,在零碳园区建设、分布式能源发展等领域探索新模式,为高耗能行业降碳提供范例。


资金体系重构同样紧迫。绿色金融需从狭义的环保支持转向广义的降碳服务,将高耗能领域转型纳入融资范畴,同时建立公平的全球资金分配机制,填补发展中国家的需求缺口。国际协作层面,亟需强化各国自主贡献的协同性,消除单边贸易壁垒,让技术与资金在全球范围内高效流动。


城市正成为创新实践的前沿阵地。2025 年《柳叶刀》中国报告将研究范围拓展至 370 余个城市,印证了 "城市既是风险集中区,也是解决方案孵化器" 的判断。从北京的碳市场机制到深圳的零碳园区建设,城市通过精细化治理将健康风险地图转化为投资机遇清单,为全球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当每分钟仍有生命消逝在升温的星球上,碳中和已不再是遥远的环保概念,而是守护当下的生存必需。正如《柳叶刀》报告所揭示的,气候行动与健康保障本质上是同一场战役 —— 打赢这场战役,不仅能挽救千万生命,更能开创一个更公平、更可持续的未来。


所属分类:公司新闻
公司新闻
行业动态
能源知识
请您留言

千瓦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400 850 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