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详情

零碳园区建设需政企协同

发布时间:2025-09-11

关键词:可再生能源、零碳园区、源网荷储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及“双碳”战略深入实施,零碳园区作为绿色低碳发展的前沿阵地,正从概念探索迈向规范化建设新阶段。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为零碳园区建设提供了顶层设计方案。在此背景下,如何通过政企协同破解建设难题,电网企业如何发挥技术与服务优势助力零碳转型,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

零碳园区政策解读

近年来,零碳园区建设的加速推进,离不开国家与地方政策的梯次发力,目前已逐步形成国家统筹、省域特色、地市落地的多级政策体系,为园区零碳转型提供了清晰指引。

国家层面,《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的发布,标志着零碳园区建设进入规范化阶段。其核心导向体现在三方面:在支持机制上,资金端统筹现有渠道并鼓励地方专项债券支持;信贷端引导政策性银行提供中长期贷款,支持企业发行专项债券;技术端推动人才引进以及与专业机构合作,覆盖节能降碳、碳排放核算等全流程服务。在要素保障上,探索“一个窗口”审批制度,强化用能要素保障,创新节能审查与碳排放评价模式,提升审批效率。在评价体系上,核心指标“单位能耗碳排放”按能耗规模分级,同时配套清洁能源消费占比、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等引导指标,形成全链条评价框架。

省级层面,各省基于资源禀赋与产业基础,出台具有地方特色的零碳园区政策,形成差异化路径。江苏今年发布《零碳园区建设指南》,以构建全流程零碳建设体系为核心,涵盖能效管理、能源系统构建、基础设施升级、绿色生产、循环经济发展、运营管理、绿色低碳创新七大领域,明确设定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超80%、新型储能容量达日均用电10%以上的量化目标,以标准化路径引导实现能源结构与产业结构双优化。浙江2024年出台《浙江省绿色低碳工业园区、工厂建设评价导则(2024年版)》,构建了覆盖能源、资源、产业、环境、管理全链条的量化评价体系,能源端聚焦可再生能源替代,资源端强调循环利用,基础设施端要求绿色建筑与新能源交通,产业端推动高碳转型与绿色产业发展,以此引导园区循环经济与绿色产业融合。

地市层面,出台政策更侧重可操作性,以量化目标与细化路径共同推动政策落地。无锡出台《无锡市零碳园区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明确“市级—省级—国家级”梯队创建路径,计划2027年建成10家以上零碳园区、20家以上零碳工厂,提出存量项目实施节能改造,因地制宜发展分布式光伏、风电和氢能,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建设,依托“双碳”数智平台实现碳排放数据动态核算等核心措施。杭州印发《支持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通过“政策+市场+技术”三端发力,政策端构建“1+4+N”财政支持体系,市场端创新绿色金融工具,技术端实施“尖兵”“领雁”等40余项攻关项目,培育“双碳”领域32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构建“零碳工厂+绿色供应链+碳足迹认证”模式。

典型零碳园区案例分析

各地依托政策引导与资源优势,探索出各具特色的零碳园区建设路径,为行业提供了鲜活样本。

苏州工业园区零碳示范区以“绿色、低碳、智能”为核心理念,通过多维度措施推进零碳转型:在能源结构上,利用园区内厂房屋顶和空地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推广地源热泵技术满足建筑冷暖需求,建设智能微电网优化能源配置;在产业端,引入绿色建筑标准提升能效,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到2025年,苏州工业园区零碳示范区预计实现可再生能源占比达到30%以上,碳排放强度较2020年下降50%以上,基本建成零碳排放园区。

上海桃浦智创城零碳园区聚焦“智慧、绿色、零碳”目标,以智慧能源管理与生态化建设为抓手,建设智慧能源管理平台,实时调控能源生产与消费;推广电动汽车和共享单车,减少燃油消耗;建设绿色屋顶和垂直绿化,提升碳汇能力。计划到2030年,实现100%可再生能源供电,碳排放总量较基准年下降80%以上,打造国际领先的零碳智慧园区。

零碳园区建设对电网运行的影响

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园区通过集成光伏发电、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减少化石能源依赖,降低碳排放。同时,依托微电网与储能系统平滑可再生能源的间歇性,减少弃风、弃光现象,增强电网的清洁性与可持续性。

提升电网灵活性。分布式能源(如屋顶光伏、小型风电、储能等)具有灵活性高的特点,结合智能电网的实时监测与需求响应系统,可以实现快速响应与负荷灵活调度,提高电网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

增强电网抗灾能力。园区内微电网具备孤岛运行能力,在主电网故障时能够独立运行,保障园区内重要负荷的供电,减少停电范围与时间,提高电网抗灾能力与韧性。

优化电网负荷特性。通过需求响应机制,园区可在电网高峰时段削减非必要负荷,在低谷时段增加能源消费,从而优化电网峰谷差,提高电网运行的经济性与稳定性。

推动零碳园区建设的建议

发挥电网公司技术创新与示范引领作用。推广智能电网技术,加大高级计量体系(AMI)、需求响应系统、分布式能源管理系统(DERMS)等研发投入,实现能源生产消费的精准监测与优化配置。支持微电网与储能系统建设,鼓励园区集成可再生能源并配置储能系统,提升能源供应稳定性与可再生能源消纳能力。打造示范项目,联合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共建零碳园区样板,推广智能电网、储能等技术的应用经验,形成可复制的模式。

积极推动政策支持与激励机制落地。争取优惠政策,与政府沟通,推出电价优惠、补贴合理、税收减免等措施,降低园区建设运营成本,提升企业参与积极性。创新金融支持,联合金融机构设立绿色信贷与零碳基金,提供低息贷款、融资担保等金融服务,破解资金难题。推动碳交易机制,建立园区层面碳交易平台,允许企业通过减排项目获得碳信用并参与交易,形成经济收益的正向激励。

持续加强服务优化与能力建设。提供一站式服务,整合能源审计、方案设计、设备选型、运维管理等全流程服务,降低园区建设门槛。强化能力建设,定期组织零碳园区建设培训班、研讨会,邀请专家分享技术动态与实践经验,提升园区管理水平。构建监测评估体系,实时追踪能源数据,评估能效与减排效果,为园区持续优化提供数据支撑。

【作者单位:国网(苏州)城市能源研究院】


所属分类:行业动态
公司新闻
行业动态
能源知识
请您留言

千瓦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400 850 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