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详情

减碳将对企业供应链合作影响几何?

发布时间:2021-11-07

关键词:减碳

碳中和对企业供应链合作的影响将愈加显著。苹果公司在今年7月发布的《2020环境进展报告》中,计划2030年整个供应链实现碳中和,而其芯片供应商台积电则承诺到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两者目标相差20年。可以预测,如果台积电的减排行动不能达到苹果要求,为了保持碳中和实现的进度,苹果很大可能将做出调整,届时或对台积电不利,毕竟苹果是台积电的第一大客户。

据近日公众环境中心(IPE)发布的企业气候行动CATI指数评价结果,在其纳入评价的30个行业、全球662家中外企业中,有103家企业提出碳中和目标,其中已有39家提出供应链碳中和目标。公众环境中心马军表示,“类似苹果这样提出超前目标的公司,将会在整个供应链产生降碳行动的链式反应。”

不少企业在积极推进供应链碳减排

目前全球超过120个国家承诺碳中和,我国也将发布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其中“1”这一顶层设计近日已新鲜出炉。为了突出气候行动的权重,与IPE过去几年连续发布的绿色供应链CITI指数不同,今年IPE采用了CATI指数,主要从治理机制、测算披露、目标和行动等方面评估企业气候行动表现。

在温室气体测算和披露评估维度中,企业的披露范围分为范围1、范围2和范围3,分别代表企业内部的直接排放、企业外购的电力和蒸汽生产过程中的排放以及原料供应链生产过程的排放。

那么,企业有没有做出气候承诺?有没有开展碳核算、碳披露的工作?有没有推进落实减排行动?数据显示,在662个企业(其中大陆品牌404个,占比61%)中,44%已作出气候行动的承诺,13%已制定企业碳中和政策,44%核算并披露范围1和范围2的温室气体排放数据。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央企表现突出。本期CATI指数首次覆盖的58家央企下属上市公司,其重点排放企业披露的年排放量约14.5亿吨。其中,78%披露了范围1和范围2的温室气体排放数据,中国石化、中国石油和宝钢股份3家央企披露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55%的央企上市公司针对自身运营的温室气体排放采取减排行动。

制定碳中和目标的企业主要来自于纺织、电子电器、制药、汽车行业、石化、钢铁和电力,这些行业中,不少企业在积极推进供应链碳减排:20%的企业已将供应商碳减排纳入企业供应链管理,24%的企业核算并披露了范围3(即供应链)的温室气体排放数据。

马军说,“与往年对比,去年有16个品牌企业在推动供应链上的供应商去开展碳核算以及碳披露工作,今年增加到了25个,这些品牌企业推动供应商自主设定中长期碳减排目标的数量也增加了11%。”

减碳成为品牌企业选择供应商的门槛之一

事实上,减碳已成为品牌企业选择供应商的门槛、条件之一,并进一步影响行业发展方向。

苹果公司已经制定了一份10年气候路线图,围绕供应链碳中和的目标,计划实施低碳设计、能源效率、可再生电力、直接减排和碳清除五大措施。

比如低碳设计方面,苹果正在与铝供应商合作开发一种无碳炼铝工艺,释放氧气而不是温室气体。在电解铝行业,高碳材料将让位于低碳、无碳材料,这激发了行业绿色转型的动力。近年来,国内大型电解铝企业逐步向西部集中,特别是向水电资源丰富的西南地区转移,利用低碳电力开展生产。

而施耐德电气高级副总裁、全球供应链中国区负责人张开鹏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如果不能按照施耐德电气的标准去持续做碳减排,就不太可能进入施耐德电气的关键供应商行列。”公司将在2025年前,帮助1000家战略供应商实现运营层面的碳排放量减半。这1000家供应商约占施耐德电气供应链碳排放量的70%,其中包括近200家中国供应商。

据CATI指数,在企业引导和激励供应商碳减排方面,17%的企业将减排纳入供应商绩效评估;15%的企业为供应商提供赋能培训;6%的企业通过鼓励创新激励供应商企业落实节能减排措施。26家企业选择与试点供应商合作开展减排项目,苹果、阿迪达斯和沃尔玛3家企业已经开始推动供应链向规模化减排迈进。

同时,企业也在推动供应商碳管理进程。比如,联想开发了产品生命周期绿色评价系统,收集原材料、交通运输、生产制造、客户使用和产品回收等相关数据,评估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碳排放、大气和水污染等;西门子称,已建立覆盖近9000家在华供应商的减排信息管理系统。

CATI指数显示,33家企业推动直接供应商核算披露温室气体排放数据,其中26家企业推动供应商企业自主设定减排目标。27家企业已触及到供应链更上游,推动间接热点供应商企业核算披露温室气体排放数据,其中23家企业推动间接热点供应商企业已自主设定减排目标。

大部分企业仍应提升供应链环境管理力度

西门子提供的数据显示,工业产品超过90%的碳排放产生于供应链。在CATI指数发布会上,海因里希·伯尔基金会(德国)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柯佑霖博士说,“我们亟需开启一个‘良性循环’,让一个企业的减排行动激励更多企业,直至推动整个行业关注自身运营和供应链的碳足迹,实现优胜劣汰。”

尽管领先企业的表现让人欣喜,但马军表示,CATI指数显示,大部分参评企业仍未将环境和碳管理延伸至供应链,特别是上游原材料生产环节,尚未推动供应商自主设定减排目标、通过核算披露持续跟进和推动进展等。另外,国内企业的行动滞后于国际品牌,就央企而言,只有一家披露了范围3,即供应链的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缺乏延伸管理,也将使企业难以有效落实气候承诺,不利于品牌和供应商应对可能到来的碳边界调节税等风险。”马军说。

为此,马军建议,更多在华生产和采购的中外企业应与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相向而行,提升供应链环境管理和气候治理的力度。在华采购的跨国公司应借助数字科技,推动在华供应商从环境合规做起,切实采取节能减排措施,逐步将环境和碳管理延伸至自己的供应链,助力减污降碳协同治理。中国企业应高度重视双碳目标,完善治理和管理机制,采取切实行动,推进节能减排。大型央企集团尤其应当加强碳排放信息的测算和披露,设定科学碳目标,从自身减排做起,进而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带动产业链低碳转型。


所属分类:行业动态
公司新闻
行业动态
能源知识
请您留言

千瓦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400 850 3050